/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0104 |
辭條名稱 | 竹笠 |
所屬分類 | 民俗文物 / 生活的民俗文物 / 衣物服飾與設備 / 雨具 |
辭條簡介 |
竹笠,又稱「斗笠」,自古以來即是莊稼人用來遮陽蔽雨的器具。早期臺灣民眾多半以務農為生,對竹笠的需求甚殷,竹笠成為農村婦女副業的收入來源,也造就了竹笠编織業的興起。 傳統竹笠编織完全需依賴人工,以累積三、四十年的老師傅來說,编織一頂竹笠最少也需一個多小時,正所謂慢工出細活,没有耐性是無法勝任的。竹笠的材料以桂竹、竹葉為主。製作工序為砍竹、剖蔑、編笠胎、鋪葉、縫牢等。將砍來的竹子,以刀剖開對半,然後再劈成一條條又小又薄的竹片,叫「剖蔑」。「編笠」就是將細竹蔑,编織每個大小一致的六角形空格,上面鋪上竹葉,笠頂上再以細繩縫牢,就作成一頂遮雨防漏的竹笠了。编織竹笠最困難的是「剖蔑」,剖蔑時力道要流暢,剖出來的竹片才會厚薄一致、大小均勻,編出來的斗笠才會匀稱有美感。 在臺灣客家庄也流行一種型制類似「蘇公笠」(傳說為宋代蘇東坡所創)的雙層竹笠,其特色是以一層「笠胎」為底,鋪敷竹葉後,上面再覆加一層類似笠胎的竹編。差別的是,臺灣客家後來把蘇公笠邊緣的布遮幕省略了。 和上述竹笠编織不同的是,這種客家式雙層竹笠,笠胎上下均用麻竹葉,笠緣比傳統的「經笠仔」寬大,它採「企蔑」方式,從青竹皮到竹心都連在一起,整個竹笠連笠檐仍以竹蔑纏繞,而不用繩索固定,却非常堅固結實,經久耐用,於是從前的小孩常把竹笠當車輪在地上滾著玩,也不會損壞。 |
相關辭條: | 蓑衣 , 斗笠 , 竹笠 , 龜殼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