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1300 |
辭條名稱 | 七福神 |
所屬分類 | 民俗文物 / 宗教的民俗文物 / 神像及象徵物 / 其他 |
辭條簡介 |
日本的七福神(Neputa)是指七位掌管人間福德的神,據說始自於室町時代中葉的1420年(應永27年)。飛鳥時代佛教從百濟傳入以後,漸漸的佛教諸神隨之而至,如密宗的大黑天是在奈良時代(710-794)傳入,平安時代的日本有「神佛習合」、「本地垂迹」之例(即神、佛互為本尊與化身),大日如來佛即化身為天照大御神、大黑天化身為大國主命,使各路福神逐漸融合為七福神。到了鎌倉時代以降,南宋的水墨畫、禪畫開始在日本興起,並傳入布袋、福祿壽、壽老人等道教系的福神。 室町時代百姓為祈求生意興隆,因而把原來個別膜拜的福神、德神整合,是為七福神的初始。但直到江戶時代的天明年間(1781-1789),受到中國晉朝「竹林七賢」的影響才形成「七」位福神的組合。當時京都的貴族、武士或者大商人,常把「七賢」跟「七神」的繪畫掛在書院或茶室的牆上,過著清談、參禪、花道、茶道、文會等雅俗共賞的悠閒生活,七福神與寶船之說便漸漸地在庶民之間傳開,成為民間喜愛的神祇,尤其以商家膜拜最盛。 七福神的由來,先後來自日本神道教、中國道教、佛教以及印度婆羅門教的吉祥天神,與我們的「八仙」之說頗為類似。七福神的組合並非固定,但大多數是這八位之中的七位最為常見;分別是: 惠比須,又稱為惠比壽天、夷神:是日本漁民守護神、貿易財神;圓臉大耳,左手執釣竿、右手抱大鯉魚,職司醫業、造酒、漁獲及商業繁榮。 大黑天:來自印度的財神,是佛教護法神之一,為大自在天的化身。腳踩蓮葉、手持萬寶槌、身背又長又大的背袋;職司經營、治安、富裕、農耕、機織繁榮。 布袋和尚:源自中國佛教後梁時代的布袋和尚,袒胸露肚、身廣體胖、手執芭蕉扇,終日歡喜。職司家運興隆、一切圓滿;是知足快樂之神。 毘沙門天:又稱為多聞天、北天王,掌管天庫,是四大天王之一,源自佛教;因手中托著寶塔,成了道教的托塔天王。職司財寶福德、名譽、權力與戰鬥。 弁財天:或稱弁才天,源自印度佛教,手抱琵琶,是掌管音樂的女神;職司音樂、智慧、辯才、子孫繁榮。 吉祥天:源自古印度婆羅門教,是濕婆神的女兒,後來成為佛教護法的吉祥天母;手托香寶盒、能歌善舞,職司戰爭、歌舞、歡樂。有人說吉祥天和弁財天原是一體,所以有時七福神只見其中的一位,有時則取代福祿壽。 福祿壽:源自中國道教福、祿、壽三星的合體,是一位慈祥的仙翁,職司幸福、姻緣、家內安全。 壽老人:源自中國道教,是福祿壽三吉星中的壽星,也有說是南極仙翁,手執葵扇,職司長壽、開運、健康。 七福神在日據初期的大正年間,跨海來到臺灣,至今仍可見到七福神寶船畫軸、惠比壽天的收藏等;但收藏者多已不復記憶了。 |
相關辭條: | 七福神 , 聖蹟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