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1424 |
辭條名稱 | 燈篙 |
所屬分類 | 民俗文物 / 宗教的民俗文物 / 祭祀文物 / 祭祀活動及物品 / 醮壇 |
辭條簡介 |
臺灣舉行醮典主要的外在標誌為外壇和燈篙,豎燈篙更是醮典期間的重要標幟。豎燈篙的目的主要是在昭告天地神祇與孤魂滯魄,一方面透過燈篙天篙上的天燈與天旛,指引天地三界神祇共赴醮會法筵,一起為參與醮典的信眾賜福;另一方面也透過地篙上的七星燈與地旛,接引十方男無主女孤魂滯魄,前來接受普度施食、聞經受度。因此在醮祭活動正式開始之前,都要盛重地舉行豎燈篙儀式。燈篙的豎立通常在醮典正式開始之前即籌辦,多由宮廟內經驗豐富的執事人員負責,依照慣例挑選合格的竹材,以高大挺直、竹色青綠且末梢完整的刺竹,尤其是尾端朝向東方者為佳,並需保留頭部的鬚根和尾部的竹葉,以符合有頭有尾、頭尾青的吉利習俗,在擇定吉日良辰後,入山採取運回,即稱為「燈篙竹」。 燈篙竹的數量則隨著各地之習俗而有所不同,少者一至五株,多則三十六株甚至是一百零八株,但原則上在十株以下採奇數(陽數)數目,其他則以神聖數字為主。燈篙豎立時,要預先在地面挖洞,並埋入五穀子、鐵釘、紅湯圓等物以取吉利,在篙竹下半段以草席包裹並貼上大箔壽金和符令,以維持其潔淨神聖。臺灣中、北部地區在燈篙豎立之後,通常又以草席或繩索圍起,不讓一般人接近觸摸以維持聖潔。 |
相關辭條: | 七層幢旛 , 燈篙 , 北帝壇 , 天燈 , 觀音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