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1926 |
辭條名稱 | 亭仔腳 |
所屬分類 | 民俗文物 / 藝術性民俗文物 / 建築、工藝、裝飾 / 寺廟民居建築構件 / 其他 |
辭條簡介 |
臺灣氣候溼熱多雨,又夏天日照炎熱,傳統街屋為解決行人過客的不便,多把屋簷延伸出去做為行人遮避陽光或雨水的走廊,俗稱亭仔腳,就是現代所稱的騎樓。所謂亭仔腳,嚴格的定義是指在傳統街屋正立面前立的亭,和藉由較深的出簷的步廊的綜合構造。其淵源可追溯至舊市街的「不見天」,用連續的亭和很深的屋簷沿著街廓把街屋的門面串連起來,但會多造一層捲棚式的構架和整排的列柱,強化結構的穩定性。 臺灣現存亭仔腳有傳統木作、磚栱、水泥栱和與石栱型式。木作型式如臺中縣的大里老街亭仔腳,亭仔腳的屋頂與商店及住家並非同一架構,是清代中末葉傳統街屋亭仔腳的樣本。磚栱型式如日據大正三年(1914年)蓋的湖口老街單拱式牌樓街面亭仔腳、大正五年(1916年)三峽老街三拱式牌樓街面亭仔腳以及清嘉慶年間的宜蘭頭城亭仔腳。水泥栱型式如日據大正七年(1918年)大溪和平路巴洛克式建築老街的亭仔腳、臺南縣新化老街的亭仔腳和雲林縣西螺延平老街的亭仔腳等。石栱型式如建於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的高雄縣旗山老街,以附近山上所產的黃乳白色砂岩構成的石拱圈狀亭仔腳,是西洋文藝復興時期建築特有作法。以上數種亭仔腳兼具商場、休息、行走的實用性,也傳達了造型和材料的美感。 |
相關辭條: | 文化瓦木模 , 土埆模 , 建築殘片 , 棟扎 , 月眉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