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2418 |
辭條名稱 | 客家人掛紙(掃墓) |
所屬分類 | 民俗知識 / 與民俗文物有關之民俗知識 / 年節民俗 / 元月十六 |
辭條簡介 |
一般臺灣的客家人於元宵後(即正月十六日起)至清明節期間,會率家族子孫前往墓地整理墓園,行掃墓之俗,並備辦發粄、糖果、紅蛋、三牲、果品等前往祭拜,且會以黃古紙(或滴上雞血)掛於墓碑上方中央及置於墳土上,以石頭或磚塊壓住,此稱為「掛紙」。當墳墓完工後的祭祀,稱為「圓盆」,而安葬後的第一次掃墓,會選一黃道吉日,稱為「開青」。北部客家人習俗則自亡者安葬後,每逢元宵節次日(正月十六日)行掃墓祭祀「掛紙」之俗;至於屏東縣六堆地區則習慣於農曆的二月初二伯公生後到清明節期間,行掃墓掛紙之俗,會以紅色五福符或滴有雞血的黃墓紙,或壓或貼在后土(伯公)碑頂和墳碑頂上,墳邊周圍則放十二張銀紙,稱為「壓墓紙」或「十二禁紙」。 祭拜後,要剝下蛋殼,遍灑墳地,表示新陳代謝、生生不息之意,也有象徵有食有剩,因「蛋」的客家音為「春」,有剩餘之意,表將來有食糧與財富充足之意。屏東六堆地區客家人以十二張銀紙作為「壓墓紙」或「十二禁紙」,有整修祖墳屋厝,也是希望祖先能夠庇佑子孫一年十二個月,月月吉祥順利,倘若碰到農曆閏年有十三個月時,則置十三張銀紙。 |
相關辭條: | 客家人掛紙(掃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