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條簡介 |
器物與人類文化的關係,向來是人類學者探究的重要領域。器物是協助人類生存、調適自然的工具,是人類心靈的外在表現,也是反映知識體系、信仰體系和價值觀的象徵符碼。「物質文化」最直接、最具體的指稱應是:人為的東西或人為改造過的物品,通常就以「器物」﹙artifact,或稱「人造物」﹚總稱之。早在1870年代左右,人類學家L.F.Pitt–River即提出『物質文化』(material culture)一詞,統稱人類製造、使用或變更的物品,以表明器物背後蘊含豐富的文化訊息。J.Deetz 定義物質文化為「人們根據其文化中設定的行為與目標,形朔而成的物質環境」。J.D.Prown 則將其更廣泛地定義為「透過物質產品的文化表現」,他人為物質文化研究的目的,是要透過物質來瞭解期社會文化意涵,如特定時空下各社群成員們的信仰、價值、思維、態度與行為關係等。因此,物質文化在定義上,可從最根本、具體的器物延伸到抽象的文化概念,其研究對象亦可從人造物、物件或東西,擴及至對人為環境或自然景觀的研究。在不同學域間對「物質文化」一詞的應用並不完全相同,常出現的同義辭有:文化史(cultural history)、物質史(material history)、物質生活(material life)、物質文明(material civilization)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