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2815 |
辭條名稱 | 民間信仰 |
所屬分類 | 民俗知識 / 與民俗文物有關之民俗知識 / 臺灣民俗文物相關名詞釋義 |
辭條簡介 |
從宗教人類學的立場而言,人類的宗教可分為兩大類別:其一是制度化的宗教 (Institutional Religion);另一是非制度化或擴散的宗教(Diffused Religion)。所謂制度化的宗教是指有組織、有制度、有經典而存在於日常生活之外的宗教系統,如基督教、佛教、回教等宗教屬之。而所謂非制度化或擴散的宗教,則是指與一般風俗習慣混在一起的宗教信仰,這些信仰既沒有成為經典,也不成制度,更沒有組織成為系統的教派,而是擴散及於日常生活的各面。在臺灣的宗教中,除去佛教、基督宗教、伊斯蘭教等制度化宗教均屬外來宗教外,道教只能說是半制度化的宗教,因此擴散宗教的成分佔很重要的地位,這些與風俗習慣、日常生活混和在一起的宗教信仰,一般通稱為「民間信仰」。民閒信仰的成分相當複雜,除去有道教和佛教的因素之外,又包括最古老的泛靈信仰(Animism)、祖宗崇拜、歲時及生命禮儀、農業及土地儀式:以及巫師、神媒、符咒等等,而成為整個民間信仰與崇拜的全面。臺灣民間信仰最普遍被奉祀的神明為: (一)王爺、(二)觀音、(三)媽祖、(四)土地公、(五)釋迦牟尼、(六)玄天上帝、(七)關帝爺、(八)保生大帝、(九)三山國王、(十)開漳聖王。 |
相關辭條: | 民俗生活圈 , 民俗文物評鑑 , 民俗 , 文物研究 , 文化資產保存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