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0066 |
辭條名稱 | 雲肩 |
所屬分類 | 民俗文物 / 生活的民俗文物 / 衣物服飾與設備 / 服飾佩件 |
辭條簡介 |
雲肩又稱為雲帔,是禮服或盛裝上加披的披肩,由一片或數件繡片縫合而成,圍繞於頸部披於肩頭的飾物。繡片的形狀通常為如意雲頭式,故名雲肩。此外常見的還有柳葉型、桃型、蓮花瓣型等。一般來說,少則由單層的六片縫合,多則由數十件繡片組合為雙層的形式,有的附有飄帶,周圍綴珠結為纓絡 或飾有銀片、叮噹等墜飾。穿著時開口處在後方,以布釦或金屬釦扣起。另外兒童也披有小雲肩,但對更小的小孩,除了裝飾的作用外,也作為口涎兜,防止口水沾到衣服上。 著披肩的人物形象,最早可溯自漢代壁畫,而五代以後,民間婦女使用披肩一般多作雲頭狀,因此以雲肩稱之。在金代畫家張瑀所繪的「文姬歸漢圖」,可看到四合如意雲頭大披肩的形制。元代貴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式大雲肩。從元明兩代青花瓷瓶罐的頸部,大量採用雲肩文樣裝飾,可提供我們參考比擬當時雲肩流行的式樣,而相似的形制,在清代也極為流行,甚至上衣領肩周圍的緣邊剪裁為雲肩的式樣。是清代婦女流行的衣飾,在中層階級婦女常服時也穿著。從清末楊柳青版畫,臺灣早期玻璃畫及傳世照片中皆可看見婦女著雲肩的形象。雲肩除具裝飾性,可增加服裝搭配的變化與美感之外,也有實用的功能。在光緒年間,婦女流行低髻,在盛裝或穿有夾棉的衣服時,雲肩可防止衣服領圍部分受到髮髻的油污沾染。 |
相關辭條: | 口涎兜 , 腰帶 , 響肩 , 雲肩 , 耳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