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查詢結果 /
辭條編號 | 000073 |
辭條名稱 | 簪 |
所屬分類 | 民俗文物 / 生活的民俗文物 / 衣物服飾與設備 / 身體飾物 / 髮飾 |
辭條簡介 |
簪為綰髮所用長條形針狀物,即古時的笄。男女皆使用,清代男子剃髮留辮,清末民初剪髮以後,髮簪成為婦女專用的飾品。古人謂笄的用途有二:一為安髮,一為固冠。為兼顧其實用性,所以針多粗,而頭部不大,而今日之簪,多注重在裝飾,頭部較為誇大,且鑲以珠玉寶石,力求美觀; 另一端則尖細為針,為了易於插入髮髻,所以臺灣早期俗稱髮簪為「簪仔」或「針仔頭釵」。有以純金製成,但純金價格較昂貴,一般民間多以純銀打造或是銀鍍金,以增加華麗高貴,再次之則以銀銅或銀錫合金製作。有的加飾翠羽、珠寶。有安髮功能的簪則造形扁平,方能安壓髮絲,如臺灣婦女流行的「龜仔頭」,以「龜結」即兩端闊如柳葉形狀而中間較窄的簪。 古時女子十五歲為及笄之年,如男子冠禮,代表成年。在清末和日據前期,臺灣風俗在結婚前男女雙方各選個吉日,男戴新帽,謂之加冠;女則挽面梳髮成髻,插上「簪仔」,並戴上珠冠,又稱「鳳冠」或「大頭幗」,稱為「上頭戴幗」即冠笄之禮。連橫《臺灣通史》風俗志:「成人之禮,男冠女笄,臺灣多以婚時行之。唯富厚之家,子女年達十六者,七夕之日,祀神祭祖,父師字之,戚友賀之,以紙製一亭,祀織女,以介景福。」 在日據前期約一九二0年代,臺灣地區流行的髮簪有匙仔針、金結、玉結、佛手簪、關刀針、金珠針、鶯哥針(鸚鵡針)、杖針、鉤耳簪、蘭盆頭托、五牲頭托......等等。造型設計,文飾圖樣,多采多姿,千變萬化且具內涵意義。例如:吉祥花卉或祥禽瑞獸、魚蟲水族、佛道圖案、各類兵器、民生用品,直接以吉祥文字如福、壽、囍等等及民間生活故事為主的圖案,反映出民間祈福避邪的理想。髮簪除了裝飾之外另具實用性如:「耳挖仔簪」,在簪的頂端為耳挖子的造型,及「匙仔簪」可用簪首的匙子勺藥粉,有防毒具安全實用的功用。 |
相關辭條: | 簪花 , 簪 , 步搖 , 釵 , 繞線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