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印

辭條編號: 1643

辭條名稱: 三十六官將首

辭條簡介:

三十六官將首,又稱「三十六天罡」,澎湖宮廟內必有一套三十六官將置於神案桌上,主公駕前部將的象徵物。 三十六官將首,是由三十六個官將頭,下接有一根細條狀的針棒,以銀、銅、鐵打製居多,其中以銀製者最佳,與小法部分儀式必須「穿官將」有關。三十六官將首為一組,有固定的木架可以依位放置,一排放至十二個,共三排,木架旁會陪以刺球、雙刀安放;三十六官將首前,有的宮廟會把象徵內五營的五營營頭放在三十六官將的前方,他們都是宮廟主神的部將。另外,三十六官將首的面容,各廟有一套自有的傳承系統,並非一定,但共同的特色是面目怪異,各有特定的臉孔,怒目或慈目皆有之,或戴冠、紮頭飾,多以金色漆之,末端以紅布綁著。 三十六官將在臺灣多是保生大帝的陪祀神,與玄天上帝欲收服龜、蛇二精,向保生大帝借調寶劍,而以隨從三十六官將為質的傳說有關係,但在澎湖的宮廟中大多會放置一組三十六官將於宮廟正殿的神案桌上,自是一個獨特的主神與部將的神明體系。 澎湖的宮廟在農曆每個月的初一、十五會由小法主持犒軍儀式,其中犒軍的對象是以鎮守的村外的五營營頭兵馬和主公駕前的官將為主,具體的表現在於犒軍前小法必須以敲鼓和鑼,迎請五營官將和三十六官將至廟前的法事桌上,安放後遂進行召營、轄營、犒賞的儀式程序,村民會備以飯、菜湯祭祀,其中會有一段犒賞壇前部將的咒語,犒軍的主要對象其實是以鎮守在村落邊界的五營營頭的兵馬為主,三十六官將不需召請,因為本就在主公的壇前,但他們也是犒賞的對象之一。 三十六官將也會在其他儀式使用,如在某些重要場合,乩童或小法會「穿官將」,乩童將一道官將首在臉部的兩頰處刺穿過,或小法在進行操營結界儀式的結界,其中結武界的其中之義就是小法在手臂內側、靠胳肢窩處以官將首刺穿而過,並以紅布綁住,待儀式結束後再由法師噴以淨水、唸段咒語後取下來。


版權所有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Copyright © Taiwan Histori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