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寮是漁民在魚汛期暫避風雨或堆放魚具的簡易場所,這種臨時居所在荷蘭人據臺時期就有紀錄,當時的大陸漁民越過海峽到臺灣中南部沿海捕魚,為方便處理魚貨和休息裝修,會在沿海岸邊蓋茅屋或土屋。
魚寮並非正式的居所,所以建築材料極為簡單,多就地取材,因陋就簡,比如以咾咕石做牆、林投樹幹做柱子、茅草做屋頂,能達到防風遮雨的目的即可。造型則凌亂無規則,如有牆無門的開放性的空間、依石而建的單邊屋或所謂的蒙古包。但也有架構獨特的魚寮,如中南部外海沙洲上的養蚵人家的高腳竹蚵寮、河塘養殖圓拱屋頂的草編篷箜寮等,是漁人暫時的儲藏室、工作室,也是風雨時和夜間的棲身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