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臺灣鄉民的生活,「家」是最重要的生活空間,由祭祀祖先、奉祀神明的「祖先廳」(大廳)為中心,左右對稱的展開寢室(臥房)、灶腳間(廚房)、書房、工作間、農具間、前廳,圍繞成三合院的獨立民宅;在城市中才會有兩層樓店舖兼住家的街屋。但無論建築規模的大小,每家每戶的祖先廳一直都是最重要的空間,象徵崇敬祖先、重視宗族、倫理、輩分的習慣。
祖廳的正中央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公媽龕、家族堂號及昭穆、訓示子孫的對聯;之前是供桌及八仙桌組成的「頂下桌」,供桌上有祭祀用的薦臺(盒)、香爐、一對燭臺等,每日晨昏必燃香虔誠敬禮;八仙桌是逢年過節、家神神誕、朔望日、先祖的壽辰或忌日時,用來擺放鮮花素果、蔬菜魚肉、糕粿美食的祭品。廳的左右對牆對稱的擺設太師椅組,牆上掛著祖先畫像、先賢字畫、繡屏等各種裝飾畫軸。